思维与内心的碰撞
有人说:‘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是的,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愿望当然要美好,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拥有内心的证据;其次,现实当然要残酷,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拥有思维的证据。愿望的美好 并不是 用来讽刺 现实的残酷,而现实的残酷 也并不是用来抹杀 愿望的美好,因为内心向往美好,思维向往现实。结果人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而有了思维与内心的碰撞。
愿望,每个人都有,那是人类生存下来的根基。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因为有了那么一点点永不止息的愿望,才使得愿望可以在所有活着的生命体里得以实现。愿望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类本体对愿望的期盼过高而已,却不能以综合的、全局的、环境的、气候的、个例的来考虑问题所出现的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一种过高的表现。所以,愿望过高导致愿望失败的比比兼是。愿望号称心中的想要,什么是你心中的想要,什么才是你心中真正的想要,牺牲一点是值得的,牺牲了太多就不值的了,因为人是靠个人努力活着而不是靠别人来帮你努力,自身不努力只靠外界来帮你实现努力,以这样的方式来得到的愿望当然会偏离初衷。愿望与美好搭在一起而不会偏离本位,美好可以让你看清事物,但感觉上的美好却会蒙蔽你的双眼,所以美好不能乱用,美好是愿望的救命草,它能在关键时刻让你明白生存所存在的真谛,正因为这样才说愿望是美好的,也因为于此,而有了反对它的主人——‘现实是残酷的’。
愿望是本素内心的想要,因为内心向往美好才有了愿望而留在本素当中 可能。任何人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都是向往美好的、友好的、和谐的、快乐的、放松的,可是这样一来,内心对美好的过分逆爱,超越了其本身所存在的价值。所以人们才会在 遇折时 处处哭泣,处处掉眼泪,把本不应该掉的也掉了,结果人的内心由喜转为悲,伤心也就这样来了,这下可好,内心对美好的逆爱转为了一种对自身的伤感,这一转变带动了思维的动策,在内心提出质疑的同时,思维就在思考,因为主人要求,思维必予支持,结果这一由喜转悲的过程中 思维监录了人在内心中的每个感觉,此后在愤怒、悲伤、忧愁、气愤、哭诉的时候,思维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使用动策略,因为内心需要从自我的心灵当中得到帮助,然后就在面对了生活之后引发了——“现实是残酷的”这一话题。
现实说到它,人人都讨厌现实,“跟着感觉走,岂不更好,以合乎感觉美好的方式来做事,岂不更加美妙”,正因为有这一硬死不改的思想存在才使得现实残酷的更加残酷,现实它的残酷并不在于它的本身,人情人爱必有改之但这一改使用了思维,因为思维的现实,人只有处在现实中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一个生命要体现它的存在价值,就必须使用这个生命处在生活中现实当中,只有处在了这一现实当中的人才可以调用本不应该调用的思维来求得最想要的东西,进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人生的升华,可惜,人人都讨厌现实觉得现实太残酷太无情,情非得已不会做于此道。
任何一样东西,在面对了感情的美好之后,再去面对生活的现实就会觉得现实是残酷的,反过来任何一样东西在面对了生活中的现实之后去面对感情中的美好就觉得愿望是美好的,这就是人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逆物者为反物者也”说的就是一个不爱花草的人却喜欢花草的人而喜欢花草的人却不爱花草,讲的就是——逆物者为反物者也
思维向往现实,因为现实要呈建它的地位,我们每个人都有思维,但思维还觉得它不够强大,认为,一味的只放置于大脑中的思维若不去思考不去想办法的话就承载不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世界本无事,只因为有人想做事,思维才动用了现实这一道程序,也正因为有人体思维这么一道设计才有了我们在面对了现实之后可以拥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即使现实再残酷也是同样。
因为承载而运方式的不同在同住一室之下思维与内心就这样发生了碰撞之后谁对谁错事后才可知晓,事中事前均为封锁,但愿人们能够理理解。